其他
民声 II (32) || 江澜声:当良知沉睡 - 如何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
(题图:新疆天池。摄影:作者)
没有良知的反社会人格者占社会总人口的大约4%,其中只有20%的反社会人格者在监狱中,而其他的80%就像隐形人一般,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阶层。
当良知沉睡
- 如何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
江澜声 | 文
1、杀妻案
不久前的杭州杀妻案牵动人心,几度成为热点新闻:从最初案件女主来女士人间蒸发般的离奇失踪,监控摄像毫无踪迹 、小区地毯式搜寻仍无线索,来女士失踪后家里一天用去两吨水,到杭州警方在小区化粪池找到属于她的人体组织,其夫许某被采取强行措施。案件的扑朔迷离与一次次反转,让这起案件在全网掀起一波又一波热议,据说制造了20亿相关话题阅读量。
面对这场惨剧,我看到一些网友却是在满足自己的猎奇,有人询问是什么牌子的绞肉机,有人纳闷怎么碎尸抛尸的,还有的制造了“再不听话?两吨水警告”的恶梗。
通过视频,我看到杭州杀妻案受害者来女士的几位亲属到达现场,他们蹲在小区化粪池的井盖旁嚎啕大哭。我听到他们撕心裂肺的哭喊,本来是盼望亲人早日回家,却要面对如此令人不寒而栗的残忍结局。
再回想起案件的初期,那个丈夫许某在面对警方问询时的一脸淡定、镜头前冷静从容的样子,我实在是很难想象他就是这起让人胆寒心惊案件里的恶魔,就连受害人来女士的亲属,最初评价这位女婿时也认为他其实还可以;甚至来女士自己,之前发朋友圈,也觉得自己“现在生活很满足”。
(照片来自网络)
2、活着的人形幽灵:反社会人格者
这样的悲剧不是第一起,也不会是最后一起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过着岁月静好的美好生活,但最近频发的恶性事件,提醒了我们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,那就是,如何在生活中辨别反社会人格的人。
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,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群危险人物。一般在我们的印象里,反社会人格的人似乎都会有一副罪犯摸样,面目狰狞,刺身......人们能辨别,能提防。然而,有一群反社会人格者不具这些特征,他们隐藏在我们身边,难以发现,但是随时可能伤害我们。
这些人大都内心深处隐藏着想控制他人的欲望,不肯认输,对外经常会展现出有趣甚至迷人的个人形象,一般人也会被这些人的热情、复杂和魅力所迷惑,最后被害得遍体鳞伤。
心理学家把没有爱的能力、喜欢操纵别人、毫无负罪感定义为反社会人格。
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专家玛莎·斯托特 (Matha Stout)《当良知沉睡——辨别身边反社会人格者》一书中,详细剖析了这一类型的人格。
(照片来自网络)
25年来,玛莎·斯托特专门为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提供治疗。她治疗过数以百计的成年人,那些人大多数都遭遇了反社会人格者的控制或心理摧残。这些使恶的人可能是陌生人,但更多的是受害者的父母、长辈或兄弟姐妹或者其他熟悉的人。
她通过研究得出结论,没有良知的反社会人格者占社会总人口的大约4%,一般我们都会认为反社会人格者应该会在监狱中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只有20%的反社会人格者在监狱中,而其他的80%就像隐形人一般,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阶层,可能是普通工作者,也有可能是位高权重甚至平时受人尊重的人。
他们像活着的人形幽灵在人们身边穿梭。
3、第七感
这样的数据,实在难免会让人产生恐惧情绪。
因为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随时可能会变成即将坠入湖底的公交车上的乘客,也有可能会成为被引诱到天台玩让人脊背发凉的死亡游戏的儿童,或者成为杀人恶魔的伴侣。
我们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,但善良不能成为我们的软肋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,“心灵的差异比相貌的差异还要大。” 走入人的内心,那里是另一个世界,在这个世界里有的时候人们会看到人非人,物非物的现象,那里面有太多的血雨腥风、刀光剑影。
如果作为公交车上的乘客短时间内无法辨认司机是否会坠湖,那么杭州
杀妻案的来女士实际上是可能有时间来分辨的。
与其说来女士怎么会不幸地成为被恶魔选中的女人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来女士可能也是没有意识到及时止损,最终搭进自己的性命,
来女士和许某都是第二次结婚。在与前夫婚姻期间,来女士曾经借了150万给许某,从未得到归还,这是来女士和前夫矛盾的起因之一,也是一个危险信号的提示。那就是,从一开始,许某和来女士的结合,可能更多的是钱财方面的原因,而非对她多有感情。
反社会人格者缺乏一种能力,他们没办法拥有和感受真实的情感经验,无法与他人建立真实的无法计算的关系。简单地说,他们缺乏爱的能力也较少拥有良知。对他们来说,“朋友”和家庭成员都可能成为他们利用的棋子。爱人,对于他们来说,是极其困难的。
来女士在工资、房产以及存款等各方面都超过许某,但这并不妨碍许某要从她身上攫取最大利益。对于许某杀人动机,有人猜测说可能是因为许某的儿子需要婚房,也有人说可能是许某想独吞财产。
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理由,真正深层的原因是,许某作为一名反社会人格者,他根本就不是社会人,对生命漠视,冷酷无情,即使没有上述两个理由,他为了自己的其他私欲,也可能不惜把对方残忍杀害。
精神卫生领域专业人士把这种缺乏良知的状况称为“反社会型人格障碍”(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),这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。“无罪感”(guiltlessness)其实是精神病学领域确认的第一种人格障碍,过去100年来,使用过的名称还包括“病态人格低劣”(psychopathic inferiority)、“悖德症”(moral insanity)以及“道德低能”(moral imbecility)。
环境刺激与反社会人格的犯罪行为是有一定关系,但归根结底,还是毁与当事者反社会人格的本质有关。
贵州公交坠湖事件发生后,对于公交车司机,一些媒体做采访后了解到,“他平时是个老实人”, “同事说他是个好人”。
也有一些网友说,这是由于拆迁住房分配及补助协调不利、沟通不畅所引发的一起报复社会的悲剧。
也有人说,是环境让他感到绝望。
还有一些网友假设说,如果拆迁不是那么强制,紧迫,多给他留几天时间,如果有关部门能妥善协调,或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。
但是,任何原因都不能成为我们用摧残无辜生命来报复社会的理由。没有良知和负罪感的人不会因为让别人失望、伤害别人、剥削别人甚至杀害了别人而感到强烈的不安和自责。如果前五感(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、味觉)属于生理范畴,“第六感”是我们所谓的直觉,那么良知至少可以算作第七感。
第七感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得比较晚,而且目前还远谈不上人人皆有。
4、如何界定反社会人格者?
如何界定反社会人格者?根据目前精神病学领域的权威机构,美国精神医学学会(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)发布的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》(第四版),如果一个人具有了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或以上,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可以被确诊为患有“反社会人格障碍”:
1.无法遵守社会规范;
2.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;
3.行事易冲动,无法提前做出计划;
4.易怒,具有攻击性;
5.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;
6.一贯不负责任;
7.在伤害、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要密切关注身边具有上述“症状”的人,一旦发现,要尽量远离,立即止损。
5、《熔炉》
灾难与犯罪发生并不是我们的责任,但对灾难与犯罪抱以何种态度则是我们的责任,尤其是面对罪犯是在当地有一定名望和势力的人。
《熔炉》这部小说和电影源于韩国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真实的性侵事件,而现实比小说和电影甚至更加残酷和黑暗。
真实事件中,暴力性侵事件的施暴者从校长到老师,一共十多人,在五年之间,先后对超过30名年龄在7-20岁的聋哑儿童和少年进行了性侵。当得知加害者权势太大,被判无罪释放时,作者愤然决定用写作将真相还原。
在小说的一开头她写道,“我是怀着这样的想法写这部小说的。在我想把这个事件写成小说时,这个事件已经发生、被处理、被扭曲,处在一个毫无希望的状态,因为加害者已经胜诉。作为一名作家,我没有任何力量,但至少可以为这些孩子所受的委屈发声。”
今年是《熔炉》小说出版十周年。在小说出版后的十年间,韩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:2011年9月,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,共有570万人看了这部电影,数百万人在网上发起案件重新启动调查的请愿;同年10月,韩国国会通过《熔炉法》,这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小说名命名的法律,切实改变了儿童性侵的法条;2012年,涉案学校被关闭,涉案教师重新被起诉。
人与恶的距离有多远呢。谁都不会预料到,在凶手看似迷人甜蜜的陷阱下,受害者是如何沦为待宰羔羊。我们充分认识恶是为了更好的向善,向美,让拥有善良的人更聪明,更睿智。
如果我们觉得有良知的人占96%是绝大多数,会取得绝对胜利,那就太天真了。心理学家做过实验,在一个刚好由100个成年人组成的假想社会里,有4个人是反社会人格者。然而,剩下的96个人里,有62.5% (60人)会毫无异议地服从权威,而这个权威极有可能就是那4个比较有攻击性并且爱控制他人的反社会人格者中的一员。
然后还剩下36人, 即使他们都既有良知又有能力承担特立独行压力,这些人占了该群体总人数也不过是1/3多一点。虽说不是众寡悬殊巨大,但这也是处于劣势。
从里我们可以看到位高权重的反社会人格者对社会的负面影响。因为反社会人格者的位越高,权越重,他们的破坏力就越大。希特勒是被历史定性的反社会人格者,他将德国引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,也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。
7、我们如何保护自己
目前,反社会人格者是“无药可医”的,而且反社会人格者几乎从不希望被“治疗”。这些事实令绝大多数人难以接受。它们让人反感,让人觉得不公和恐惧。但是,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,一旦遇到,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去对付他们。
按照书中建议的,日常生活中如果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,可以用这13条法则,来保护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爱的人:
1. 最高法则——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: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。这些人通常长得并不是那种奇怪的人。他们的外表跟我们没多大区别。
2. 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,不要受对方身份(如教师、医生、领袖、喜爱动物的人、人道主义者、家长等)的蛊惑。
3. 当需要考虑跟一个人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时候,拿“事不过三”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、承诺和他的责任。把“事不过三”当作自己的个人原则。
一个谎言、一个未能履行的承诺或一个没有尽到的责任可能是由误会导致的。两个谎言、两个未能履行的承诺或两个没有尽到的责任就是严重的差错。但如果是三次谎言,则说明你很可能是在跟一个骗子打交道,欺骗行为是缺乏良知的主要表现。你要赶快脱身。虽然很困难,但长痛不如短痛,付出的代价也小得多。千万不要把你的钱财、你的工作、你的秘密或感情葬送在这样的人身上。
4. 质疑权威。再说一次,请相信你自己的直觉和焦虑的感受,尤其是当有人宣称解决某些问题的最佳办法是统治他人、施加暴力、发动战争或其他违背你良知的东西。尤其在你身边的人都不再质疑权威的时候。
让我们把曾执教耶鲁大学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·米尔格拉姆教授的实验成果再复习一遍:十个人里至少有六个会盲目服从他们中间看起来比较权威的人物。好消息是社会的支持能够提升人们挑战权威的胆量,所以也请鼓励自己和身边的人,我们要勇敢去质疑权威。
5. 提防马屁。虚假的吸引力,总是含有操纵他人的意图。
6. 如果有必要,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一词的认识。我们常常误以为害怕就是尊敬,我们越是害怕某个人,就越觉得他值得尊敬。如果我们混淆了害怕和尊敬感觉,说明我们是受害者。在一个正常的世界里,我们的尊敬之意,应该是一种自发反应,我们只会尊敬那些坚强、仁爱而不乏道德勇气的人。通过恫吓手段得利的人不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。拥有把尊敬与恐惧区分开来的决心对于群体和国家来说更为重要。经常把犯罪、暴力、恐怖主义挂在嘴边,危言耸听以博取民众支持的政治人物,不论是小政客还是位高权重的政治家,都不太可能是一位正直的领导人,而多半只是一个很会煽动民众的骗子。这是纵观人类历史得出的结论。
7. 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。阴谋诡计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工具。我们必须抵制自己与有魅力的反社会人格者一争高低的诱惑,不要试图在智力上碾压他们,不要尝试用精神分析来治疗他们,甚至连善意取笑他们的冲动都不要有。那样做会让你忽略一件最重要的事情,那就是保护你自己。
8. 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,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。心理学家一般不建议人们采取回避的方式,对付反社会人格者唯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,不允许他们进入你的生活。
9. 不去同情反社会人格者。我们应该把尊重留给仁爱而又不乏道德勇气的人。我们的同情应该留给那些真正受苦、遭遇不幸的人。相反,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同情一个一直在伤害你或伤害其他人的人,而且这个人又在积极博取你的同情,那么几乎可以百分百肯定,这个人就是反社会人格者。
10. 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。及时止损。反社会人格者的行为不是你的错误造成的,你一点都没错。因此你的使命不是替他们赎罪或矫正他们,而是过好你自己的日子。
11. 不要出于任何原因,同意帮反社会人格者隐瞒其真相。“求求你了,千万不要说出去”,这是窃贼、虐待儿童的人以及反社会人格者的惯用伎俩,说这话的人通常会痛哭流涕或咬牙切齿。不要被这些话迷惑。
12. 相信人性不是一种失败。即使有4%的反社会人格者存在,绝大多数人仍然有良知,有爱的能力。
13. 好好生活,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回应。
穿过人性的黑暗,自然界的一切让我们看到美。雾雨阳光下,玻璃窗外盛开的美丽鲜花,杯中香浓的咖啡,都可能会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。拥抱我们的良知,尽管良知的好处并不代表我们一定会区分出反社会人格,也不代表我们就一定能很好的防护自己,但是,我们需要的透过眼睛充分识别语言的苍白与虚假。所有这一切都不影响良知对我们的意义。
英国著名诗人约翰·德莱顿曾说过,一个人的良知就是他的力量。这让我我不由地想起《熔炉》里的一句话:
我们一路奋战,不是为了改变世界,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。
【作者简介】江澜声,七零后,坐标河北。医务工作者,研究文化与心理关系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。一枚园地耕耘者。
(本文编辑:夫妻肺片,一枚)
征稿:
《民声II》、《特刊 • 说事儿》、《特刊 • 武汉故事》继续征稿中,欢迎读者投稿。
投稿邮箱:yimeiyuandi@163.com
编辑微信:NVCsimple (请注明“投稿”)
点击阅读更多
民声 II (9) || 追忆,缅怀,重生 - 唐山大地震救灾亲历者自述 - 江澜声
民声(50) || 17岁女生校内坠亡引发的思考: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-江澜声
民声 (14) || 6月14日:花儿为什么这样红
民声 II (31) || 青客:阿卡的故事
特刊 • 说事儿(6)|| 竹林风影:大姐
看了这三篇短文,你想到了什么?
民声 II (30) || 马一舜:衣锦还乡
民声 II (29) || 南宫踏舞:今天,你实现猪肉自由了吗?
民声 II (28) || 吟诗作赋:不屈的力量 - 寻找有力量的美
民声系列之一文章汇总(1-60)
方方日记读者接力文章汇总(1-60)
我手写我心
聆听良知,坦鸣心声